“只貪心一次,就葬送一生嗎?”在感受到未來一片茫然的同時,要記得金融風暴是全世界的事,無須過份自責。
其實,在海嘯狂襲之際,很多退休或準退休族都來不及逃脫,被巨浪打翻。越想,心越慌,倒不如趕快啟動“心肺復甦法”(CPR),及時亡羊補牢。
人生還可以重來嗎?如果你願意檢視現有資產,重新再出發,一定能讓財富“起死回生”。本週的《財富焦點》,就向你深入剖析為財務力挽狂瀾的另一片“藍天”。
優先考量資產保值
“地理位置適中的房產業價值依舊高高在上,退休資產又大縮水,置產彷彿已遙不可及,錢伯伯愁眉苦臉,該怎麼趕上產業復甦的班車?”
AmFirst產業投資信託首席執行員林永平指出,縱使搶救退休金,退休或準退休族投資時最關鍵的考量因素依然是資產保值與固定收入問題,因此他建 議,民眾可分配部份比例至產業投資信託(REITs),主要是REITs符合上述兩大元素,平均回酬每年介於8至10%,比定存高很多,而且一旦需要錢救 濟時,民眾仍可輕易出售手中的REITs來釋放現金。
他強調,REITs一般按季或每半年派發回酬,手持REITs時,退休者可透過REITs的現金分配來維持生活。
民眾在投資REITs時,應該考量甚麼因素?林永平回應,應依本身風險承擔度來選擇相關產品領域。
他解釋,不同領域的REITs會隨經濟市況變動表現不同,如A型流感爆發可能影響零售與酒店業,但不會影響其他產業;提供專業服務可能增加商店需求,但對工業產業而言並不重要。
“涉足工業產業的REITs雖然資本成長較慢,卻傾向帶來較高回酬。”
他進一步提到,投資時可依個人喜好來決策,同時應留意相關產品過去回酬與成長紀錄。民眾在進場時,除須瞭解本身投資期限的意願,也應瞭解相關REITs的管理人與團隊經驗。
可望創造高幅收益
他直言,縱使比較其他較具波動性質的投資品,如股票或債券,REITs回酬相對低,但適時進軍REITs市場仍可望創造高幅收益。
“產業一般經歷繁榮與蕭條週期,但針對REITs而言,在租戶合約持續支撐租金下,風險小且收益穩定,民眾在投資前還是得明白,任何投資產品都有其風險度。”
掌握基金投資4心法
“基金市場‘絕地大反攻’,連阿金、阿銀都開始談‘基金’,但阿財卻對錢伯伯說:基金投資不能衝衝衝……到底怎麼‘放長線、釣大魚’?”
●心法1-資產配置追求風險最小
資產配置最主要目的,不在於追求“資產獲利最大化”,而在“風險最小化”,建議分出一個獨立的退休賬戶。
●心法2-核心配置要隨年齡改變
不同年齡,核心、衛星配置比重也不同。如距離退休10年以內者,核心配置比重要達九成;10至25年內要退休者,核心資產則減到七成;25年後才要退休者,核心比重就只要五成就好了。
●心法3-穩扎穩打4433慎選基金
累積退休資產彷彿跑馬拉松,一開始衝太猛,最後可能會有氣無力,所以選擇的基金一定要具有穩定特性,千萬別買到“一代基金”,漲個1、2年,接下來10年就後繼無力。要怎麼挑選長期績效好的基金?不妨參考“4433”法則。
第一個“4”是先挑1年期績效排名前1/4的基金;第二個“4”是從這些基金當中,挑選今年以來、2年、3年、5年績效也都在同類型中排名前1/4,後兩個“3”,是再篩選3個月、6個月排名都是前1/3的基金。
●心法4-波動要低可參考標準差
4433法則完全是依照績效排名來選擇,但還是那句老話―退休理財不在獲利高,而在風險低!建議參考一些衡量波動度指標,如統計學上所說的“標準差”就是一個很好的參考標準。
標準差是基金每日實際淨值與平均淨值的差價,如果基金標準差愈大,就表示基金在多頭時,會漲得比一般基金還猛;空頭時,跌幅也是相當驚人,波動風險過大。
一般民眾可能不太會算標準差,最簡單方法就是請教銀行專員、基金顧問等,請問手中基金的標準差是多少,並與同類型基金進行比較標準差是不是偏高。
需放眼保本資金
一名資深銀行家指出,基於股市隨時出現盤整,退休或準退休族現階段最好先放眼保本資金,在保本基金中,其基礎資產反而不那麼重要,因為佔比例不大,最重要的反而是基金經理的表現。
她坦言,一些基金經理每年會收取額外費,卻沒有履行監管職責,只是例行“買入後持有(Buy and Hold)”,投資者最好親自監視,發現基金前景不妙就馬上抽身。
“在購買任何基金時,最好先瞭解基金經理過去3至5年的表現紀錄。”
她直言,購買基金也有小技巧,若擁有10萬令吉,分3期來進行基金部署,首半年分配3萬令吉至基金A,次半年至基金B,之後再買基金C。
“這樣除了分散風險,也能從不同的基金市場中受惠。”
投資債券利率最重要
“分析員這邊說股市估值太高隨時出現調整風險,那邊說股市未上探至歷史高點,錢伯伯被搞得‘團團轉´,債券是否最‘穩陣´?”
大馬投資資金管理部門固定收益首席投資員彭慶萍透露,無論是退休或準退休族,大部份投資應為安全資產,所以,低風險與帶來固定現金流除定存與保本基金外,債券也是合適的投資管道。
她解釋,利率展望與債券價格息息相關,若利率上揚,債券價將走低,因此,在投資債券時,利率是最重要因素。
她建議,退休前可每月份配部份投資至適合自己的股票、債券、貨幣與現金,最重要的是,經歷了金融危機後,應學到的一門課即不能“貪心”,即使風暴前後的財務管理與投資無須改變,但“財務紀律”卻是在任何經濟週期中都不可或缺。
資深銀行家表示,以當前低利率與國行在明年首半年前都不會提高利率情況來看,債券無疑是投資者的最佳投資“碼頭”。
切忌只聽銷售顧問說法
“然而,買債券時,切忌只聽銷售顧問的說法,應先作功課,投資也要講究‘唔熟唔做´,要學習新領域,也要抱著逐步漸循心態,先置入小部份資金,才在學習過程中增加配額。”
她強調,債券與股票走勢相反,但目前股市仍在波動,建議投資者趁低利率時期買些債券,待利率調漲時,賺取利率後再賣出。
她提到,一般上,直接購買債券至少要25萬令吉,否則必須通過基金經理進行,選擇企業債券的話,要清楚相關公司背景,對這間公司前景沒信心就不好買,對退休族來說,最好選擇保本債券。
當務之急恢復儲蓄
“上有老下有小,錢伯伯憂心真的能富足退休?”
上有老下有小的三明治世代族群,受金融海嘯的衝擊最大,根據理財專家,儘快恢復儲蓄是當務之急,在選擇理財工具時,不妨依據開始時的年齡、風險承受 度、距離退休年限3項指標,方不致於讓“養”退休金的過程過於牛步化,同時,大可善用時間複利優勢與理財專家的“EASY”策略,以富足退休。
所謂“EASY”的步驟,分別是Earlier(越早開始投資越輕鬆)、Allocation(建構核心資產配置)、Saving(持續定期定額不停扣)、Yield(逐步提高債券基金比重)。
理財專家認為,定期定額基金的方式是以有限資金儲存退休金的最佳管道,金融市場歷經金融危機考驗後,在今年3月的低點至今,拉出一波亮麗漲勢,加上各國經濟數據轉好、企業獲利優於預期、市場流動性仍然暢旺之下,即使因為一時的利空而拉回,都是分批進場的機會點。
理財專家表示,有股票有債券的資產配置,能有效降低風險,穩定資產收益,而有股債均衡的退休理財計劃,若能再輔以持之以恆的決心,更能事半功倍。根 據統計,以股市為例,下跌期間不中斷的繼續逢低佈局可望讓加快財富累積的速度,主因在於單位價格下探,同樣的金額能投資更多單位數,單位價格一旦上揚,因 單位數大幅累積,整體價值因此大躍進。
愛因斯坦曾說“複利的威力遠大過原子彈”,鼓勵投資人儘早著手準備退休金,以每月定期定額1000令吉,年投資報酬率10%的理財工具,20年下來 可望累積將近76萬令吉,但是若僅執行10年,累積的金額卻只約20萬5000令吉,中間差異的55萬5000令吉,扣除繼續投入的本金12萬令吉,其他 43萬5000令吉就是複利的成果,可見時間有多珍貴。
趁勢恢復保險供款期
“金融風暴突如其來,連保險也招架不住,錢伯伯被迫中途停保,正懊惱下一步該如何?”
ING保險首席投資員王銘元坦言,一些人基於經濟困境中斷保險,但以ING保險為例,在投保者陷入窘境時,如在投保仍有效期間失業,公司將提供“遣散費”,暫停供款(Premium Holiday)期限多達3至6個月,意味投資者在沒有超過6個月情況下,仍可恢復投保。
隨經濟日漸復甦,他認為,中斷任何類型保險者應馬上恢復投資組合,並確保保險政策仍有效。
他建議民眾繼續放眼投資型保險,以達到保障與投資兩方向,在該類型保險下,保險是資產分配策略中的一部份,主要是保費作為保障與投資資金。”他補充,資產分配決策胥視本身風險“胃口”與回酬目標。
“不同保險公司的做法不一,民眾應向仲介瞭解,其實一些投資型保險的資產配置是可以按月調整資產配置。”
應依本身需求分配投資
他解釋,資產配置應儘量多樣化,如果投資者沒向仲介要求,以依本身需求來分配投資,該保險公司可能就直接套用公司的一般投資模式,這對不同投資者而言,未必有效。
“民眾在不同年齡階段其實可作不一樣的資產分配,以30至40歲投資者而言,應採取更具結構性的資產策略,以達到長期資本成長。結構性資產分配意味涉足更多股票與外匯市場,例如分配70%在股票,30%分配在債券。”
他認為,當逼近退休年齡,不妨調整資產策略至更加保守產品,即提高債券與保本基金比例,至於退休者,可能就更加注重保本基金。
他也針對退休族推薦有利息或股息的投資產品,例如按年支付利息的高股息股票、固定收入基金或結構產品。
他非常認同投資型保險是一項長期計劃,但民眾必須對長期保障與投資區別。
他強調,保險的投資回酬其實非常透明與顯而易見,當大勢造好,回酬相對可觀,而保險涉足的基金表現其實可參閱報紙,民眾也可隨時向仲介瞭解概況。
“保險主要為減少風險,可以是非常重要但無形的投資品。”
另外,他透露,在選擇投資保險工具時,應先考量相關產品的完整性,如果該產品只涉足股票或債券,將導致投資層面受限,同時,保險公司的操作業務除了要好,基金規模也不能太小,投資者最好先掌握相關保險公司過去9至10年的紀錄。
他坦言,金融風暴後,本地保險公司雖不像海外保險公司般受有毒資產衝擊,但國家銀行已針對保險產品加強審核,保險公司也對投資更加審慎。
“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投資最重要的事,其實很簡單,就是不要虧損。這聽起來有點廢話,言下之意是,民眾雖無法準確地預測到經濟的短期轉折,但吸收新知與多作功課,並積極調整投資配置,絕對能夠讓民眾有比較大的機會“咸魚翻生”。